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企业还在加电影院或加银幕,拿什么来回收投资呢?
7月6日,横店影视公告通过支付现金收购上海星轶影院管理有限公司约70%股权,拟与第三方合作收购剩余30%股权,共计收购上海星轶100%股权,成交价在30亿元以上。
账面上不过5亿现金的横店电影,为什么想用30亿收购呢?
先看看上海星轶的情况吧。
上海星轶主要从事电影院投资管理,截至2021年12月31日,旗下共有电影院128家。
从规模上看,2021年上海星轶影院数量在影投公司中排名第八,可能是横店电影的1/3; 从票房数据来看,2021年上海星轶为7.8亿元,约占横店电影的1/2,排名第七,而2017年排名第三十五。
如此快速的增长,主要源于它深深地连接着新城控股集团旗下的吾悦广场。 2017年新城吾悦广场累计开业23家,到2021年底开业数量达到130家,增长5倍,星轶影城数量和票房也水涨船高。
如果收购正常进行,横店电影下的电影院数量将超过大地电影院,票房收入也将排名第二,仅次于万达电影。
但如今,横店电影显然已经放弃了“捷径”,转而寻求更稳定的道路。
横店影视表示,此次收购被取消,主要是因为交易各方最终未能就部分交易相关核心条款达成一致。
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横店影视平均票房为0.038亿,低于万达博纳大地,在前十名中“垫底”。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横店电影在电影院地面上的能力并不是很高。
上海星轶虽然在电影院数量上不及横店电影,但每家电影院票房更高,吾悦广场人气带来真金白银,新城选址和运营能力是吾悦的靠山。
这也意味着上海星轶的整体发展依托新城控股吾悦广场的开发进度和热度,其持续盈利能力和估值与吾悦广场密切相关。 横店电影收购上海星轶后,新的影城是否会继续与吾悦广场接轨,吾悦广场后续的建设和开业计划等也会间接影响横店电影收购后的效果,这些在谈判过程中可能也存在不少争议。
前车之鉴
受疫情持续影响,影业内部清算步伐加快,量不断增加,票房1亿以上的20家影投公司以3.64%的比例贡献市场45.06%的票房,行业仍集中在头部公司。
首先,横店的电影本身也对经营抱有“烦恼”。 2022年上半年,实现收入8.33亿元,同比减少44%,实现归母净利润-6824万元,去年同期为2.01亿元。 幸运的是,经营性现金净流入较少,比上年同期减少14%,实现了3亿5900万美元。
在主营业务亏损的同时,横店的电影增加了电影院和银幕,虽然增长率比往年有所放缓,但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资金压力。
在与横店电影相关的电影投资制作发行电影放映及相关衍生业务几大业务中,下游业务电影放映占比最高,且受疫情影响较大; 同时,上游内容方的控制力不是很强。
全资子公司横店影业出品了《熊出没重返地球》《李茂扮太子》《最初的梦想》《四海》《人生大事》等影片; 孙视如网络剧《拆案 2》柏品影视《沙丘虫暴》《地心危机》《依兰爱情故事》《画皮》。
在今年原本切片量锐减的大环境下,自身的不足使企业面临外部无法控制的局面,两面夹击令企业束手无策。 在内容业务上“倒戈”也不现实。
2017年,当时在三四线城市占有重要位置的大地影院以约33亿元收购橙皮天嘉禾影院,获得一线城市影院的网点资源。 但这给大地影院带来了沉重的经营负担,今年迎来了更大范围的关店潮。
与大影院收购橙皮嘉禾一样,横店影视收购上海星轶也是出于布局城市的需要,同样存在较低的收购价格,如果贸易通过自由贸易进行交易,未来可能会陷入与大影院相同的困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