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博物馆近日举办的“‘读广州’系列文物展:百件文物读广州”展示了清代广州“画家三杰”之一陈瑶笔下的纸本《观音山》横轴。 观音山,也就是现在的越秀山,因山上有观音庙而得名。
2022年10月22日上午,由广州市社科联主办广州炎黄文化研究会和广东财经大学华南商业史研究中心承办广州博物馆和广州市越秀区文化馆协办的学术讲座—— 《风景的制造:明代越秀山与广州城的建设》在我馆镇海楼展区图书巡展室顺利开展。 本场讲座是本馆“百件文物阅广州”系列讲座的第一场。
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研究所教授麦思杰担任主讲嘉宾,讲座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现场有部分学生相关研究人员以及广州历史文化爱好者参加。 麦教授首先提出了本场讲座“越秀山是如何成为广州风景的”的核心问题,围绕着这个问题,他向听众讲解了从宋代到今天,从风景到公园,越秀山是如何重塑文化的。 麦教授通过整理宋代以来的《羊城八景》和越秀山的文献记载,提出了越秀山是何时成为羊城风景的首要问题。 他指出,直到明代后期的记载,才看到越秀山进入了“羊城八景”的行列,而到了清代,越秀山成为广州重要的旅游胜地,进入了许多文人墨客的笔记。
讲座结束后,会场的听众们积极地与麦教授交流自己的感想,对越秀山背后的广州文化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现场的听众收获颇丰。 这次讲座在浓厚的学术气氛中落下帷幕,期待之后的讲座会更加精彩。
公众号:广州博物馆
执笔|黄素娟
排版|温梦琳
初审|林晖
审校|刘颖颖
审查|朱晓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