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晚8点,各大电商平台“双十一”预售正式开启,今年的“双十一”被推进到实质性阶段。近日,有网友发现某平台手机价格正在悄然上涨。山东的沈女士爆料,某品牌同型号手机10月18日价格为2069元,10月19日突然调整为2469元。到了10月24日,虽然价格降了,但是用完平台提供的优惠券后还是2299元,比之前还是贵了230元。
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平台补贴活动日益日常化,低价不再是“双十一”的特殊优势。个别商品打着“降价”的幌子偷偷提价,已经让消费者厌烦了。今年“双十一”将至,一些商家开始玩“先提价再降价”的把戏。为什么这个老套路屡禁不止?
商家先提价再降价制造降价假象,是典型的不诚信行为。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还可能构成欺诈。《价格法》第十四条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交易。去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规范“双十一”网络促销经营活动的工作提示》,专门提到严格规范促销行为。“提高促销活动的公开性和透明度,禁止以‘先提价后打折’虚构原价不履行价格承诺等非法手段开展促销活动。”
很难禁止“先涨价后降价”。“双十一”期间,价格违法现象频频出现。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风险小。商家修改价格的行为往往是隐蔽的,如果消费者不自觉地跟踪同一种商品,往往很难发现价格的变化。即使事后发现涨价,没有之前价格页面的截图,消费者也很难提供有力的证据,向相关部门举报投诉。
在实际执法中,相关部门往往是“先涨价后降价”进行处罚,难以形成有效的威慑。2020年12月30日,市场监管总局宣布,因“双十一”期间的不正当价格行为,对三家电商平台均处以50万元罚款。虽然这是顶格处罚,但是面对价格欺诈带来的巨大利益,很难得到预期的效果。
“先提价后降价”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损害了电商行业健康的市场生态。有关部门不能坐视“先涨价再降价”成为“双十一”等促销季的老套路,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遏制。
漫画/陈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