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7月全国城市调查失业率为5.4%。其中,16 ~ 24岁人口普查失业率达到19.9%,青年人似乎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但与此同时,各大城市也纷纷加入“人才争夺战”军团,释放多项户籍互惠政策,致力于将毕业人才“收入囊中”。
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的趋势变化?如何在发展和改革中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请来看看《人民论坛》杂志的最新文章。
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趋势变化是什么?
近年来,青年失业率持续上升,2022年8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7月全国城市调查失业率为5.4%。其中,16 ~ 24岁人口普查失业率为19.9%,比去年同期高出3.7个百分点,达到25-;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6-24岁人口普查失业率包括两个主要群体:该年龄段的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2021年16-20岁21-30岁的农民工分别占农民工总量的1.6%和19.6%。考虑到农民工群体的失业率相对较低,2022年7月外来农业户籍人口调查失业率为5.1%。因此,大学毕业生失业率高,预计会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急需出台目标政策来应对。另外,随着青年失业率的持续上升和人口老龄化水平的加快,我国近年来不仅造成了人力资本投资的巨大浪费,中长期矛盾也在短期内更快地暴露出来。
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不断提高,青年失业率的变化呈季节性失业和长期趋势重叠的趋势。过去以大学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失业大部分具有摩擦性失业的特征。随着毕业季失业率的提高,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信息逐渐消化,青年失业率逐渐降低。但是,随着目前青年失业率长期上升的趋势形成,短期摩擦性失业转变为长期失业的可能性正在增加。青年长期脱离劳动力市场会使个人失去“建中学”,失去提升人力资本的机会,而在劳动力市场总体供求关系紧张的情况下,会加剧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不断重叠,毕业季更高的失业率此后略有下降,但很难恢复到毕业季前的平均水平。大学生失业的累积意味着部分大学毕业生可能陷入长期失业的困境,需要进一步掌握长期失业的具体情况。从就业统计来看,仅仅观察失业率指标的变动并不能充分反映青年失业状态的主要性质,对个人失业时间的统计变得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从对积极就业政策的应对来看,对于处于失业周期不同阶段的大学毕业生,需要差别化政策。这对积极的就业政策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
总的来说,我国目前的青年失业问题与其他国家相似的普遍性因素和中国特定发展阶段的特点与特定的政策措施有关。对很多国家来说,青年失业率高的企业与经济增长速度低新工作岗位不足劳动力市场就业保护水平高有关。我们还分析了导致我国年轻人就业困难的共同点,只有了解中国特定发展阶段青年失业的原因,才能解决当前的青年失业问题。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什么?
另一方面,目前大学生失业率高的企业的周期性矛盾很突出。从失业的性质来看,失业率既包括劳动力市场的摩擦性因素,也包括结构性因素造成的自然失业和需求差距造成的周期性失业。目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许多行业需求差距明显,周期性失业占失业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
另一方面,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来自结构因素的长期积累,需要不断深化改革,化解矛盾。高中扩大一直被认为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供求关系分析来看,高校招生在一定时期内集中增加了大学毕业生的劳动供给,形成了就业压力。但是,将目前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简单地归咎于高等教育的扩大,不仅无助于理解当前青年就业的主要问题,也无助于找到适当的解决方案。高等教育的扩展总体上是顺应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积累模式向全要素生产率转变,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必然会提高。另一方面,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迫切需要提高新加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一定是提高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水平。目前更重要的是,将高等教育扩张的结果从劳动力市场转化为积极因素,好好利用这一红利。近年来,一些产业部门的发展使我们工程师的红利显露无遗。例如,信息技术药品开发外包服务部分高端制造业等技术密集型行业,由于丰富的人才储备,已经逐渐显示出一定的国际竞争力。说明只要找到符合经济增长方式的发展模式,就能充分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大学生就业的兼容性。
有什么对策吗?
首先,在保持一定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不断提供新的工作岗位。周期性因素引起的劳动力市场波动对以大学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层就业产生了更大的影响。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设定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主要考虑到稳定就业和预防民生防卫考试的必要性。”“财税金融等政策都要按照就业优先顺序实施。”在经济下行压力已经对劳动力市场产生明显影响的情况下,要及时出台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工具,消除周期性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不利影响。
比起促进劳动力市场现有工作岗位的流动,实现工作岗位总量的增加可能是更有效的手段。据分析,周期间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针对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服务业是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的主要行业,但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服务业增值差距没有得到弥补。迫切需要采取专门措施来实现服务业的稳定和增长,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困难。
第二,增加为大学毕业生提供的公共就业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为大学毕业生创造就业机会。这次新冠疫情暴露了我国在公共卫生和防疫体系建设中的短板,有必要加强相关硬件和软件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我国日益严重和快速的人口老龄化社会化养老服务专业护理机构等人员配置日益严重。目前,从事医疗卫生和社会护理行业的大学毕业生约占毕业生总量的7%。如果将这一比例再提高7%至1.5个百分点,并适当倾斜给专科生,毕业生将增加15万个工作岗位。同时,增加机关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的进修职位。对于暂时难以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来说,临时见习机会有助于拓宽就业视野,提高就业能力,延长职业选择周期。目前机关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的总就业约为2000万人,按1%的比例设置3个月的见习岗位,可以为20万大学毕业生提供见习机会。每人每月补助2000元,从财政就业特别基金支出12亿元,就可以实施该计划。
最后,继续深化劳动市长/市场制度改革。大学生失业率不断累积和上升是长期结构因素推动的结果,必须不断深化改革来解决这些矛盾。要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难,首先要提高社会各界对解决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在当前人口结构发生重要变化人口老龄化加速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趋势的恶化和失业周期的延长会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应把大学生等青年群体作为积极就业政策的主要对象,实施有针对性的就业促进方案,防止青年长期脱离劳动力市场。要避免失业从短期失业摩擦性失业转变为长期失业结构性失业。另外,从长远来看,要不断深化劳动力市长/市场改革,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为青年就业创造空间。
青年是创业最重要的群体,大学生应该成为青年中创业的中坚力量。创业引导就业是使就业增加一倍缓解青年就业紧张的重要途径。但是创业显然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要利用好现有的支持青年创业就业的政策体系,加强财政金融手段对青年创业的支持,解决好青年创业的融资难问题。另外,为大学生创业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是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毕业生初入市场,缺乏经营和管理的经验,抵御风险的能力相对不足。降低创业门槛,减少创业的制度障碍是对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支持。另外,要完善创业失败的社会化支持体系,扩大失业结构等,扩大对创业就业的支持范围,减少大学毕业生因创业失败而要承担的风险,加强创业意志。
在新的发展阶段,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是贯彻新的发展理念构建新的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目前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方法是将经济增长方式从以前依赖生产要素的积累转变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出发点是提高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是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而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由此引起的就业结构变化可能有助于从客观效果上缓解大学生就业困难。现有研究表明,就业结构的变化会引起技术需求的变化,而年轻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对结构变化的劳动力市场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因此,不断深化各领域改革,继续推进新发展阶段既定目标任务的履行,促进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升级,将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积极影响。
原文书篇|射手
发表评论